十四五规划

  电竞竞猜“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以《电竞竞猜》及《电竞竞猜》(陕科发〔2021〕20号)为指引,遵循院领导“强基础、强人才、强成果”的指示精神及专家论证指导意见,依据“十四五规划框架”要求,按照成果产出量化可考核的标准,凝练学科凝聚共识,特制定研究所“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回顾及总结

  1.十三五期间发展情况回顾

  电竞竞猜(以下简称:生物农业所)在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所职工共同努力,多次论证确定四个学科方向,组建了四个科研团队。“十三五”期间生物农业所紧围绕地方需求和生物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增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紧扣地方研究所的属性,广泛开展调研,围绕养殖业开展功能酶及其制剂开发,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增加养殖者收入;围绕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发展问题,开展土壤保育与修复、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等研究工作,研发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为实现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围绕现代种业产业发展需求,创制抗性种质资源,进行蔬菜及特色专用玉米育种工作。聚焦国内外生物农业新兴前沿领域,提升科研方法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陕西省可依靠的生物农业科技力量。

  2.十三五期间指标完成情况

  通过全体职工辛勤工作,研究所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在设施农业病害防控、盐碱地土壤修复治理、有机肥料、延伸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增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升经济效益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开发攻关工作,完成了各项科研目标。

  “十三五”期间共取得科研项目117项,项目经费3342.81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5项,厅局级项目14项,陕西省科学院项目34项,包括“一所一品”项目2项,重点研究开发项目11项;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6篇,CSCD目录论文9篇,中文核心论文6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共授权专利6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编制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8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4个;登记软件著作6项;完成成果登记1项;获科技奖励7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1项;地市级奖励4项。承办了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议2次;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获得了陕西省科技厅的建设批复。

  3.研究所现状分析

  (1)基本概况。电竞竞猜是陕西省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隶属于陕西省科学院。现有职工5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人,硕博士45人,高级职称16人(二级研究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3人,“三区”人才7人,陕西省农业领域顶尖人才1人,陕西省科技特派员18人,陕西省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6人。

  研究所下设行政部门1个,党政综合办公室(党办、科技管理科、人事科、财物资产科及后勤保障);4个科研部门,包括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中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研究中心、土壤保育与修复研究中心;依托研究所建设有陕西省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陕西省生物技术发酵中试平台、大荔生物农业研究示范基地、毛乌素生态试验站、临潼特种玉米和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4个支撑平台。

  (2)存在问题。电竞竞猜的科研体量小,科技人员和资源有限,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少,部分仪器设备落后,在科研投入和产出方面,与兄弟院所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2)科研方向和科技活动受竞争性及短期性项目所限,很难围绕中长期重大目标集中力量、开展持久攻关、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3)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不显著,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年轻的拔尖人才匮乏。4)分配制度主要依据职务职级进行工资分配,与人才贡献和绩效挂钩不够紧密,不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缺乏有机联系,对收入分配激励力度不够,考核结果的应用与收入高低等的联系不紧密。

  二、“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1、研究所定位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建设“三个陕西”发展要求及生物农业发展需要,结合陕西省科学院“一所一品”重大科技计划部署,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着力突破和解决化学农业发展带来的土壤环境污染、果蔬品质下降、资源利用率低下、养殖减抗替抗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在陕西省生物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龙头作用。

  (2)学科布局。1)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食品安全生产:特种玉米、小麦功能性状调控机理研究及新品种的创制和应用;天然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机理及产酶微生物挖掘创制。2)有害生物监测与绿色防控:土传有害生物防治基础与技术研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机制与植保信息技术研究。3)土壤保育与污染修复:盐碱地改良生物机理及石油降解工程菌构建;土壤保育、土地复垦与污染修复关键技术;特种生物肥料增效机理及产品开发。

  (3)定位与目标。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围绕农业资源利用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特种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土壤安全与修复、生物制剂合成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持续推进“一所一品”产业化,解决粮食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瓶颈,促进区域生物农业发展,构建学科齐全、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生物农业研究所。

  研究所“十四五”科研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规划值

(总额)

属性

科研成果

1

科研经费总额

万元

3342

4000

预期性

2

省部级项目

25

30

(国科金3项以上)

预期性

3

科研论文(二区以上

1101

15010篇以上

预期性

4

发明专利

5

10项以上

预期性

5

实用新型

5

20

预期性

6

标准编制

8

20项以上

预期性

7

新品种

4

4个以上

预期性

8

开发产品

8

10

预期性

9

省部级奖励

2

3

预期性

科研支撑

10

重点实验室

1

1

预期性

11

工程中心

1

1

预期性

12

野外基地

2

2个以上

预期性

13

省部级人才

3

3人以上

预期性

14

省级创新团队

0

1

预期性

15

百人领军人才

0

3

预期性

 

  2、两个重点突破

  (1)加强基础理论突破。

  1)确定植物有害线虫适应机制研究为特色学科方向,定向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围绕作物线虫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线虫个体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及种群时空动态研究;挖掘线虫耐冷相关基因,并构建细胞内不同分子信号和代谢途径的信息网络;开展植物线虫病害风险分析、作物抗性种质资源挖掘与应用、线虫对杀线剂的适应机理研究。解析有害线虫在所处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线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为线虫区系、综合治理、预测预报等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指标:发表SCI论文(二区以上)4-5篇,争取省部级项目4-5项(国科金1-2项),争取省级创新团队1个,争取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加强盐碱地生物改良机理研究。开展根际土盐碱离子含量与根际微生物功能基因相关性验证,选育耐盐植物及功能性耐盐微生物,构建植物与微生物联合生态修复体系,突破适用于不同盐碱程度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关键技术。

  主要指标:发表SCI论文(二区以上)2-3篇,争取省部级项目3-4项(国科金1-2项),授权发明专利2个。

  (2)一所一品产业化发展

  1)生态高值特种种质提升与健康食品产业化

  在已审定5个水果玉米和花(白)甜糯玉米品种的基础上,选育富含花青素的黒糯、黑甜糯和黑水果玉米,并与酿造甜玉米和高淀粉糯玉米新功能定向融合创新。开展特种玉米种植、养殖和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技术攻关,研究其在健康食品、功能饲料和发展高值农业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和运转方式,探索构建特种玉米“种、养、加”生态循环产业链。

  主要指标:特种玉米新品种3-4个,制定标准1-2项,授权发明专利1-2件,研发新产品4-5个,推广特种玉米1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00万元,研究所新增横向经费200万元,团队个人绩效收益翻一番。

  2)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在明确土传病害种类和优势种的基础上,围绕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控关键技术等,寻找薄弱环节、研发生防菌剂,集成以抗病品种为基础,提高植物自身抗病性、低毒低残留农药筛选与精准施药等土传病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体系,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尤其土传病线虫绿色防控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创建“植物线虫绿色防控技术”公益性品牌,为设施绿色果蔬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指标:授权发明专利3-4件,制定地方标准2-3项、企业标准5-6项,开发产品2-3个,示范推广面积达到4万亩。新增经济效益8000万元,研究所新增横向经费500万元,团队个人绩效收益翻一番。

  3)生物肥料的创制与产业化

  研发与建立不同固体有机废弃物堆肥资源化利用配套工艺与技术,筛选对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转化土壤养分、防控土传病害、消减与钝化根际有毒有害物质等特定功能的农用微生物菌种,建立用于生物肥料的菌剂库并研制微生物菌肥,开展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菌剂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指标:授权发明专利3-4项,研发新产品2-3个,制定企业标准4-5项,生产固体有机肥2万吨,液体有机肥1000吨,推广面积5万亩,有机肥市场占有率达到5%,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研究所新增横向经费300万元,团队个人绩效收益翻一番。

  3、三个重点培育

  (1)理论

  1)特种功能玉米、小麦性状形成机理

  开展微量元素、激素对特种作物品质和性状表型等调控机制分析,进行特种玉米的基因编辑、转基因和基因工程研究,从玉米、小麦功能基因定位、分子育种和整株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分子育种和基因改造突破。

  主要指标:发表SCI论文(二区以上)1篇,争取省部级项目3-4项。

  2)特种生物肥料增效机理

  开展植物与根瘤菌相互识别及结瘤的主要基因调控机制,连作障碍性土壤的发生机制及其调控技术,微生物在凹凸棒石表面的生物脱硅机理,解析菌株对凹凸棒石的微生物溶蚀作用机理,为开发生物菌肥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指标:发表SCI论文(二区以上)1-2篇,争取省部级以上项目5-6项(国科金1-2项)。

  3)外来物种入侵机制研究

  开展主要外来物种成灾关键因素及种群时空动态规律研究,探明其与天敌、作物三者间的互作机制;基于基因组学分析外来物种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揭示种群入侵来源和扩散路径,探讨其入侵的分子机制;开展外来物种适生性分析,并通过全球气候模式变化,预测其在未来的扩散趋势。

  主要指标:发表SCI论文(二区以上)2-3篇,制定地方标准1-2项,争取省部级项目3-4项。

  (2)应用

  1)特膳特医食品工艺创新及D-阿洛酮糖的产业化

  将植物淀粉、绿色果蔬及药食同源植物天然生物资源进行深加工,精准糖尿病亚健康目标人群,开发花青素主题健康食品、果蔬酵素、蚓激酶及保健蔬菜等特膳特医高附加值食品,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D-阿洛酮糖被称为“蔗糖最理想的替代品”,目前打通了D-阿洛酮糖的整个生产工艺,工艺验证可行,形成了包括固定化酶一步法制备、连续手性拆分技术、新型冷却结晶等关键技术在内的成套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技术水平和技术成熟度均处于国内领先。下一步将着重D-阿洛酮糖产品中试、技术迭代及应用3个方面开展工作。

  主要指标:制定企业标准8-10项,争取省部级项目3-4项。

  2)植保信息技术应用

  植保信息技术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传感器、数据库、人工智能、“3S”技术和智慧物联网等技术解决植保工作中的有害生物信息监测和诊断、数据管理、预测预报及制定防治决策等问题的交叉性学科。重点开展设施农作物长势智能诊断模型、病虫害物联网监测预警、病虫害数据库及决策支持信息平台建设等几方面工作。为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防治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提高植保工作的效率。

  主要指标:制定企业标准3-4项,争取省部级项目3-4项。

  (3)成果产出

  1)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项目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研究对象,从烟粉虱与病毒病的发生关系、抗病品种选育、生态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实现对该病可防可控的目标。发表相关论文22篇,出版著作1部,发布地方标准5项,授权专利4件,登记番茄品种3个,制作防控技术视频1部。

  目标: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公益类),1项。

  2)陕西红枣灾害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病虫害种类分布与发生规律研究为前提,全生育期科学防控与分区防控为核心,重点开展裂烂果调控、主要病虫发生规律、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研究。项目制定地方标准5项,审定红枣新品种1个,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篇,授权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红枣有机认证证书2项,编制《电竞竞猜》、《电竞竞猜》、《电竞竞猜》及《电竞竞猜》等技术资料4套,促进相关学科科技进步。

  目标: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公益类),1项。

  4、科技支撑条件

  (1)政策支撑

  1)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为保障、所长负责制为主导、学术委员会和工会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激活职工干事创业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研究完善岗位晋级管理制度,促使科研人员进一步积极主动作为。

  2)提升财务保障。明确生物农业研究所的公益性定位,积极争取财政拨款支持,保证科研人员能够潜心科研工作。合理规划,科学预算,做好事业费的使用管理,根据“放、管、服”要求,完善授权审批程序和标准,精简报销程序和服务管理职能,减轻科研人员财务报销等工作处理时间,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各项经费使用收支及管理制度。

  3)科研管理规范化。参考陕西省科学院“一所一品”专项项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研究所“一所一品”专项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一所一品”专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强化学术委员会咨询和评议制度,将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研讨、咨询和指导作用落到实处。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制订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科研绩效激励措施。加强管理知识学习培训,提升管理服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向管理要效率,拓宽筹集经费渠道。

  4)提升实验室平台。为充分利用和共享研究所的仪器设备,整合研究所现有实验室,拟成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电竞竞猜综合实验室,完善科研硬件设施设备的配置,并将各中心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分类整合,集中统一放置,对所内研究人员共享开放,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研究所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5)完善考核机制。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绩效奖励为导向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按照岗位价值、岗位责任和聘任要求设立岗位津贴,并完善适合学科特点、工作性质和岗位类型的绩效考核指标,将竞争机制引入薪酬体系。

  (2)人才引进。根据学科布局,加强高层次专家学者的引进,指导研究所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科研团队凝聚力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及优秀科研团队建设等智力支撑,加强学科基础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

  1)土壤保育修复研究中心拟引进“秦岭百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专业方向为土壤修复机理,做好盐碱地土壤保育与修复学科方向的顶层设计。

  2)种质资源研究中心拟引进“秦岭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名,培养自有青年拔尖人才2名,形成梯队衔接创新型科研团队。

  3)构建植物线虫监测与绿色防控创新团队,拟引进“秦岭百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培养青年拔尖人才2名,主要电竞竞猜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线虫体内与药物相关的靶标蛋白,为生防菌和生物药物创制提供指导。

  4)加强硕博士研究生的引进,做好现有科研人员的培养,十四五末,使博士研究生比例达到科研人员的45%,形成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科研技术队伍。

  (3)平台建设

  1)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建设

  2020年,陕西省科技厅批复建设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全国第一个线虫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唯一一个建在田间地头的重点实验室。

  研究定位:重点实验室着眼植物线虫病害这一重要瓶颈难题,以根结线虫、茎线虫和孢囊线虫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线虫生物学与适应性、线虫与植物互作机理、线虫防控关键技术等电竞竞猜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暴发成灾机理和生态适应机制,揭示线虫发生的内在和外在关键因素,建立陕西主要植物有害线虫监测与预警系统,提出灾害性线虫可持续控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植物有害线虫的防治水平。

  建设目标:通过聚集优秀科技人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开放课题和开展学术交流,凝练一支植物有害线虫研究创新团队,着力使陕西植物有害线虫防治工作涌现出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创新成果,缩小与国内外线虫学研究的差距,实现追赶超越。

  2)陕西省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该中心是陕西省科技厅于1996年首批设立的工程中心,依托电竞竞猜,归口管理部门为陕西省科技厅。“十四五”期间完成陕西省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内容变更,切合研究所开展的电竞竞猜,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定位:新型酶制剂的研究开发;酶制剂的应用研究;基因工程在酶工程上的应用研究;土壤酶学性质研究及应用;植物病害防控用酶学性质的研究与应用。

  建设目标:通过引进、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及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等,加强特种酶制剂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提升酶工程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技术集成的能力;建设成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高水平的电竞竞猜,为社会提供公共平台、技术支持,并逐步把该平台建设成为省内领先的生物中试技术研发平台。

  3)陕西省科学院大荔生物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建设

  2018年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与大荔县人民政府签署了《电竞竞猜》,基于30多年院地合作及基地发展基础,决定在大荔建立“陕西省科学院大荔生物农业研究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列入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设施农业专家大院建设,陕西省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建有渭南市设施蔬菜专家工作站,渭南国家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陕西省县域科技创新大荔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

  基地定位:以大荔生物农业示范县建设为抓手,聚集陕西省科学院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广泛开展横向交流合作,打造一个以生物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平台,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展示平台,成为长久的科学观测与研究的田间场地,形成完备的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完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田间试验场硬件条件提升,成为陕西生物农业技术服务依托单位。

  建设目标:解决果蔬安全生产技术瓶颈,建设10个生产示范基地,突破区域主导产业关键技术2-3项,构建县域生物农业产业生产技术体系1-2项,编制县域生物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生物农业发展路径。

  4)陕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建设

  试验站由省林业局、市政府、中科院西安分院、省科学院共同建设,聚焦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旨在解决榆林治沙造林及脆弱生态系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为绿色陕西发展作出贡献。

  平台定位:针对毛乌素沙地脆弱生态环境,以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开展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产业培育、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循环农业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为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平台目标:面向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各类研究机构,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和特色鲜明的野外台站,为解决榆林治沙造林及脆弱生态修复难题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为绿色陕西发展做出贡献。并争取在3-5年内将试验站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站,并纳入中科院CERN系统。

  (4)科技资源

  1)系统内支撑。积极争取科学院一所一品品牌专项、重点培育研究专项、秦岭百人、科学院“百人计划”专项、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专项,种子基金专项(解决青年科技人才起步难问题)、科技扶贫专项等项目的支持,做好秦岭百人、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资金配套。

  2)系统外争取。积极争取院外项目:鼓励研究所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省级等科技部门项目申报,确保把握准科研项目政策方向,密切关注项目评审及立项情况,确保政策、项目、资金及早落实到位,强化项目凝练申报的指导力度。强化企业科技合作,充分利用生物农业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优势及人才优势,针对地方产业问题及企业研发活动重大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在研发项目申报等全面合作,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承接研发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电竞竞猜

  2022年6月16日